宁都风水宝地(中国三大风水宝地宜兴)
于都县仙下乡万善山古寺
万善山古寺,座落于于都县仙下乡高兴村石背的一座圆形的石灰岩,距离于都县城30公里。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(1624年),原先人们称之观音寺。清康熙五十九年(1720年),由释戚元大师重修并改名万善山寺。
此处地处雩山山脉中段,群峰争奇,万壑竞秀,飞瀑挂壁,峻岭云绕,朝霞暮岚,气象万千。在玄武低垂、朱雀腾舞、青龙蜿蜒、白虎俯首的风水宝地,寺院建址于此。
伫立寺前,山风拂衣袖。俯瞰山下,闾阎扑地,百千市井人家。
山顶上,其山形奇特,千奇百怪,嘉树修竹,挺拔茂盛,石墙环绕,古迹犹存,进寺须由小拱石门而入,依石阶而上。
自古寺院香火旺盛,远近闻名遐迩,寺院历史悠久,至今仍保留着古朴风貌。历任禅师住持,好结天下慈心善友,从善如流。青山不问人间事,绿水何曾说是非。有人问我好与歹,摆手摇头笑不言。真是“山门有路不通世,溪涧清流犹照禅。”
上世纪六十年代初,寺院巳是一片荒草坪,释禅定老和尚在荒地中,斩荆除茆,搭建茅棚,供奉佛像,延续香火。筹资到1966年,才营造土木结构的大雄宝殿和数间僧房。
进入到二十一世纪,寺院由于长期失修,加上原有建筑是(干打垒)土木结构,经过几十年风雨侵蚀,寺中房屋又呈现墙裂梁歪门倾、屋面漏水的荒凉景象。一幅“古寺无灯凭月照,山门不锁待云封”画卷。
历经数百年,大小修楫19次。2003年改砖混结构房。2005年,住持释机前召集社会各界慈心善士,共筹资近二十万元,重建了大雄宝殿及僚房(砖混结构)、观音阁等,使寺院有了初步规模。2010年12月举行观音殿莫基仪式。
寺院虽幽深而不闭塞,虽处峻岭而不偏僻,交通便利,现今有水泥公路直通寺院山门前。寺院占地面积0.95平方千米,靠山偎水,山形奇特,形如莲花瓣瓣开。山门联:“水清长流犹照禅,山门有路不通世”。寺门联:“万善山山灵天造造化万众,千载佛佛光普照照耀千秋”、“一山当门天生峰峦修千古,两扉对郭殿有菩萨逼人来”、“万善在孝敬根回重恩,诸佛于慈悲济三途苦”。主殿大雄宝殿,座落在山脉之腰间,称谓观音座莲。山中叠山,洞中含洞。洞中泉水潺潺,夏季凉爽宜人。曲径通幽,古木参天,是净心修行的好场所。
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。
住持:释机前,于2003年至今。
附:万善山住持释机前简介
释机前住持,俗姓锺,名二月生,一九七三年二月四日,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银坑镇樟树村大任脑组。
1979年(6岁):在本村小学念书。
1985年(12岁):在银坑中学念书。
1988年(15岁):师从祖爷(释禅定)学佛。
1990年(17岁):剃度沙弥在南华寺佛学院读书三年。
1993年(20岁):山西五台山参学一年。在碧云寺受三坛大戒。
1995年(22岁):广东省揭阳市紫峰寺任知客二年。
1998年(25岁):于都县大佛寺修学二年。
2000年(27岁):于都县银坑天华山二年(升直师)。
2002年(29岁):宁都县永宁寺参学二年。
2004年起(31岁):于都县仙下万善山寺(住持)。
(作者:释机前,电话:13970728803 ;供稿:于都县志办)